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崇德的优良传统,明确提出“尚武精神”一词的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1920年,上海精武体育会出版会刊——《精武本纪》时,孙中山先生应邀作序,亲笔书写“尚武精神”四个字,并将“尚武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他把体育、技击、强国、富民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孙中山先生在从事革命生涯中对“尚武”重大意义的高度概括。今天重新认识和研究它,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和激发习武者的尚武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一、“尚武精神”提出的社会背景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发生了许多次运动和战争,其中由外国侵略者发动的战争主要有三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野蛮、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负面影响主要有:①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末年,正当政府腐败没落之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他们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不断地向中国发动骚扰和侵略,并于1840年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之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的暴行,使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洋人给了中国人一个“东亚病夫”的贬称。鸦片战争不仅使清政府巨额白银流失,而且使广大劳动人民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蔡锷曾这样描述:“体魄之弱,至中国而极矣,身体不具之妇女,居十之五,嗜鸦片者,居十之一二,龙钟惫甚而若废人者,居十之一,还有跛者、聋者、盲者、哑者、疾病零丁者,又居十分之一二。所谓完全无缺之人,不过十分之一而已。”国民身体令人担忧。正面影响则主要表现在: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以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由以前单一的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近代史的开端。②西方体育项目传人中国。在列强疯狂瓜分中国土地、资源、主权的同时,西方一些体育项目也在一定范围内得以传播。如“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竞走、跳远、跳高、跳栏、足球、游泳、木马、单杠、爬山等。”这对当时军事训练和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③唤醒了有识志士和民众的强国意识。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并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吸收、融合和创造。在体育上倡导“尚武精神”和军事体育的结合,强调“强一身,强天下”和培养“特色国民(要求有公德、国家思想……合群、毅力、尚武等品质)”的主张,重视国民体质的提高。
 “重文轻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纵观清朝末年,整个社会“重文轻武”现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直接造成中国人“曲背弯腰,男子妇女样”的现实。在内忧外患的紧急关头,一些爱国志士从“强种、强民、强军、强国”的高度提出了多种体育主张,并身体力行,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批评旧教育“偏于德育,而体智二育皆太少”的弊端,指出“其教人也,以溶智慧,练体力,历德行三者为纲。”还指出“明定此后教育宗旨,有尚公、尚武、尚实三言,此三者,诚人类极宝贵高尚之心德,德育当主于尚公,体育当主于尚武,而尚实则推智育当之”。“凡可以进是三者,皆所力行,凡可以退是三者,皆所宜废。”这种主张是对“重文轻武”思想的极大冲击。
 康有为在反思“甲午战败”后,提出了强兵救国的思想。极力主张军事与体育的结合;停止弓马刀石武试,改设兵校;以民为兵和寓兵于农;引入德日军事训练方法等,特别强调欲练精兵就要作到“选其才武识字者,以为警备兵,如昔之练勇然”。重视军事力量的提高,以御外敌。
 二、提出“尚武精神”的主体思想
 中国近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时期,也是中国人开始觉醒的关键时刻。此时是“尚武精神”提出频率最快的时候,并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所认同的最强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力抵御外国侵略者的坚定信念。
 我们在研究近代体育史时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时一些进步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提出过“尚武精神”的主张。这里仅列举5位名家的主体思想,见表1。 
 
 
 
 表1    “尚武精神”主体思想的比较
 名家与生卒年                              主要言论                                         出处严复                  愈病,于是更以柔道行之,曲意从彼,以苟求一顷之安。                《严复集》                                       (1853~1921)            一日外患而至,且无以自存,无以遗种,则其道溪贵焉。                 第一册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彼古之希腊,罗马……操练形骸,不遗余力。庠序校憝,不忘武事,壶勺之仪,射御之教,凡可以练民筋骸。骁猛坚毅之气则同,形神相资,志气相助,有最胜之精神而后 有最胜之智略。擅长骑射之游牧民族……,其民乐战轻死,其势可以强天下。康有为                魏之奋击,齐之铁骑;秦之武士,……其君尚武开之也。 (1858~1927)              古者男子生而悬弧,长而习射,盖上则为将帅,下则为卒伍,            《康子内外篇》维新思想代表人物          寓武备于文事,无之非射,故一人有一人之用也……。                   我中国谨守千年之旧敝法,即以骑射之无用。                   今弓矢已无用,枪即代弓矢者也。士皆宜习之,以备缓急之用。          《长兴学记》                       尚武精神                                                          孙中山                 欲得平和必加强暴。 (1866一-1925)            求自卫之道,重尚武精神。                                             《精武本纪》民主主义革命家            我国囊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    《孙中山全集》用,岂非大失之计耶。                                                     第一卷今日以后,……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孙中山全     《孙中山全集》集》国民之武力,国民革命必于此时乃能告厥成功。                                                                                  人以自卫力不平等而生强弱,人以自存力不平等而生贫富。    蔡元培                六艺之射御,军国民主义也。尚武,即军国民主义也。                    《蔡元培教育文选》(1868~1940)            .中国教育应重尚武,不但为保卫国家计,亦为强健身体计。                 《蔡元培全集》  教育家                 古代所谓勇夫、侠士、君子称之,此即体育之发端,秦汉人民 犹有佩剑之遗     第三卷      .风。久之,则此俗渐失,人人习于颓靡,身体柔弱,腰弓背屈……。                     武事废堕,民气柔靡。                          民贼之兵足以亡国,国民之兵足以兴国。                                                                                          《梁启超选集》    梁启超                古来许多有文化的民族,为甚么会灭亡得无影无踪呀?因为国民志气一旦颓                                                                                           《学校总论》 (1873~1929)             丧了,那民族便永远翻不转身来。                                                                                             第三册  改良主义政治家           发扬其尚武之魂,鼓舞其自尊之念。                  斯巴达人惟其以尚武之精神也。故专务操练躯体,使之强壮。                  《论尚武》                                                                                         《中国武士道》                   要屹立于地球者,无不持此尚武之精神。                   盖欲使全国尚武精神,养之于豫,而得普及也,今者,爱国之士,莫不知奖励 尚武精神之为急务。              
 从5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个人经历和表中比较来看,“尚武精神”可以反映出5个方面的内涵:①强国强种。虽然5位名家同处在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但是都目睹和经历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强国强种”是他们的共同心声。“尚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实现“强国强民,强民强种”的目的。中国“要屹立于地球者,无不持此尚武之精神”。②富国强兵。为了抵御外国侵略,他们在积极倡导“尚武”的同时,讲究“军备”,主张军武的结合。以“练兵强天下之势”唤醒国人的革命意志,实现“立国自强之策”。③ 古为今用。5位名家所倡导的“尚武精神”是以古代习武活动为基础的,以史为鉴,继承和发扬习武的传统,以此来振奋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④中西合璧。西方列强的鸦片、大炮和商品闯进中国,造成了西学东渐的大势。在中西文化的强烈碰撞中,5位名家都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并积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严复被康有为称“中国西学第一”人,而蔡元培是我国第一个将中国古代体育思想与国外体育思想加以比较总结的人。⑤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是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背景下的呐喊,它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强身、保民、勇为、自强、抗争、向上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三、“尚武精神”的现代特征 
 5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所倡导的“尚武精神”已过百年,百年来,“尚武精神”在各个时期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关键时刻,在洗刷“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之际,曾涌现出了无数的名师巨匠,如霍元甲、张占魁、王子平、韩慕侠等等,这些有识志士的共同特点是:武艺精湛,爱国图强。可见,“尚武精神”在积极进取、战胜强敌、征服自然、寻找自信、播扬国威、振奋民族精神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构成了国家威望与威严潜在的标志。
 当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时,会潜在地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着联系。在政治生活上,表现为对外来侵略者决不屈服,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坚持抗争,直至胜利。在经济生活上,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可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品格。在个人生活上,强调人格独立,以厚德载物。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思想。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功能不断拓宽,“尚武精神”的内涵也得到极大丰富,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强身自卫是武术活动的最基本精神内涵。它体现了习武者的一种强身健体的生存意识和民族性格。根据“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理论,我们以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应表现在国家的“血气体力之强”,每一个国民体魄强健与否对于全民族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尚武活动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现在实施的“全民健身活动”,武术所占份额较大,群众基础很好。特别是北京申奥的成功,为武术进入奥运会提供了良机,重振“尚武精神”是一种必然。②超越自我是尚武精神的一种境界。无论是群众性的习武活动,还是竞技武术运动员,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往往要在练功中承受相应的心理和生理负荷,通过技能的展示,以获得外界的正确评价。实践证明:随着习武年限的延长,习武者的武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也会得到不断提高。武术界常说的“悟道”,就是一种超越,通过“悟道”,可以强化习武者的社会责任感,塑造独立的人格魅力,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并构成精神文明的一部分。③“尚武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国际武术发展史上占有独到的地位。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尚武的目的都不单单是为了掌握一种技能或技巧,更重要的是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的熏陶,以便不断完善自我,激发爱国热情。
 结语
 总之,近代几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所倡导的“尚武精神”是有其社会背景的,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尚武精神”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强身、保民、勇为、自强、抗争、向上的精神。现代意义上的“尚武精神”以强身自卫、自我超越、爱我中华作为主体思想。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