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王翦传》自序 王根权著 武圣王翦: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为人类文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自从这个民族步入人类文明之后,这个民族就有一个优良的品格,并世代传承将其不断地发扬光大,这个优良的品格就是崇文尚武。 文字的发明,渐塑了职业文人。战争的出现,造就了职业军人。文字的普及,战争的发展,崇文尚武之风日渐盛行,文豪武杰央央不息。驰鹜沿革,累日经年,崇文尚武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两大民族美德和两大精神文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文明如同两条文化巨龙,腾飞于中华民族的万里长空。中华民族的两大民族美德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心田。 每当提起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文明和两大民族美德之时,人们喜上眉梢,高兴不己,自豪满怀,骄傲无比。然而,高兴骄傲过后却又不能不静想沉思。崇文尚武两大精神文明、两大民族美德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初始就存在着偏失,其本身又有着诸多的不尽人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更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时代。公元前551年,中华民族之文圣孔子诞生了。孔子一生坎坷,到了晚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创办了中国的私学,纳弟子三千,育贤才七十二人。孔子活着的时候,并未受到时人的推崇,死后300余年,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文人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被尊为文圣,从此文化人顶礼膜拜。 稍晚于文圣孔子二百多年,公元前303年,中华民族之武圣王翦诞生了。在中华民族大统一的秦代,秦国灭六国夷两地,结束了春秋战乱,统一了中国。在这场伟大的统一战争中,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独灭五国夷一地。论及武功武德中华民族之武圣非王翦莫属,遗憾的是在错误历史观的左右下,其武圣之誉两千多年以来很少有人提及。这不仅仅是对王翦个人的不公,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文明的不公,更是对中华民族尚武美德的不公。这也不仅仅是一个不公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正视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问题。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美源头镇千口王村)人,生于公元前303年(秦昭王四年),卒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帝三十三年),享年90岁。王翦出身将相世家, 16岁从军,20岁为将军,军旅生涯70余年。《太史公自序》曰:“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在七国统一战争中除韩之外,其他五国赵、魏、楚、燕、齐都是王翦将军与其子王贲将军夷平的,这样的奇功伟绩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中少见而难得。 王翦的武功: 公元前236年(始皇帝十一年),领兵攻破赵国阏与,连下九座城邑。夺取赵漳水流域。 公元前235年(始皇帝十二年),荆轲刺秦事件后,领军攻燕国,在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取太子丹首级。 公元前 229年(始皇帝十八年),领兵攻打赵国,与赵将李牧相持一年余,用反间计,使赵王杀李牧。李牧死后,破赵势如破竹,杀赵军主将赵葱,俘虏赵王迁,赵国夷平。 公元前224年(始皇帝二十三年),79岁复出,倾全国六十万军伐楚,秦王亲自送至灞上。楚王竭尽全国军队六十万抗拒,相持一年,大破楚军,斩杀项燕,俘虏楚王负刍,夷平楚国。 公元前222年(始皇帝二十五年),南征百越,降服越君,平定了江南。又攻代,俘虏代王嘉。 王翦的武德: 文韬武略兼备,武功武德盖世。忠而不愚,贵而不骄。老练持重,为秦始皇师。功高不欺君,位重不压臣。为国家民族之计,告老又复出。自毁声誉,多次请田,以稳君心。封印挂帅,统举国之兵,不离不叛,一举灭楚。先被封为武成侯,复出灭楚后又封美英侯。公元前221年(始皇帝二十六年),长达五百年的诸侯战乱结束,中国统一,大秦帝国建立。天下太平,再次引退。享年90岁,寿终正寝。 王翦在坊间的记忆: 咸阳正阳镇有个村子名叫掌旗寨,这个村的村民嗜鼓若命。其鼓身黑色,名曰“黑老虎”。其鼓调激昂,鼓声振奋,名曰“大秦战鼓”。村民们世世代代以击打“大秦战鼓”为荣,因拥有“大秦战鼓”而自豪。喜庆的日子击打“大秦战鼓”热闹助兴,凶灾之时击打“大秦战鼓”则可以避凶化吉。逢年过节,或有大事,祈雨、祭祖、迎神、祭神、送神等盛大活动,村民们都将“黑老虎”抬出来击打。“大秦战鼓”伴随着掌旗寨人一路走了过来,世代相传,尔来已有2300多年。据该村村民讲,此鼓乃大秦军鼓。秦昭王时期有个张姓青年,因为他的个子高,脸上有麻子,人们叫他张大麻子。此人在白起将军的军中做掌旗官,每次作战他手擎大秦战旗冲在最前面,白起将军每拿下一座城池,他便将敌人的旗子拔掉,插上秦军的旗子。他的孙子名叫张进山,在王翦将军的军中作掌旗官。张进山和他的爷爷一样勇敢,秦灭六国,王翦父子独灭五国,就是张进山将秦国战旗插在了被灭五国的城头上。秦统一七国战争结束后,张进山连同旗鼓营的旗手鼓手们定居旗鼓营驻地,繁衍至今。掌旗寨村的村史告诉人们,当年王翦旗鼓营的驻地即今日之掌旗寨村,该村的村鼓“大秦战鼓”即当年王翦所统领的那支“虎狼之师”的军鼓。 乾隆四十四年王氏宗谱记载:“自错(王翦七世祖)至翦,咸以宏谋远略武功扶翊而成霸业者焉”。同时还记载了千百年来乡人纪念王剪诞日的场面:“每岁二月八日,乡人望其墓若海市状,城廓依熙,车马交错”。 王翦的武功武德有六大亮点: 其一,统全国之兵于一将之手,中国历史上王翦唯一。 其二,一将二次封侯王翦唯一。 其三,将为帝王师者,王翦第一。 其四,平四国一地区,拓地之广,王翦第一。 其五,寿高90岁,为将长寿者王翦第一。 其六,以武功祖孙三代封侯者,王翦第一。 王翦,将之楷模,士之垂范。纵贯中华五千年,良将万万千,武功武德,无出王翦右者。 王翦为什么没有享誉武圣之尊?原因怆然,大秦帝国及秦始皇帝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太大。秦亡以后,汉统治者需要树立自己的形象,自知论德论能自己都无法超越秦始皇帝,但仍想让世人崇拜自己,于是乎想出了一个卑劣的办法,刻意诋毁抹黑大秦帝国及秦始皇帝。后世统治者以同样的心态承袭了这一卑劣,继续诋毁抹黑。两千多年以来,以一些卑劣统治者为主导,一些丧失良知的低俗文人附合,对大秦帝国和秦始皇帝的诋毁抹黑极尽能事。曲意诬蔑,愈演愈烈。“邪说辟言”,应有尽有。一代伟君秦始皇帝被丑化成了暴君,原本令中华民族骄傲的大秦帝国文明变成了灰暗的一幕。武圣王翦是大秦帝国的砥柱功臣,是秦始皇帝的老师,未被诋毁抹黑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千字文》曰:“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史载,782年(唐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他们设庙享奠, “秦将王翦”居其中。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王翦居其中。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翦亦位列其中。贤明的统治者没有忘记中华民族的尚武美德,遗憾的是他们只找良将,未推武圣。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满清统治者,为满足人民尚武精神的要求,安慰人民顶拜武圣的心理,出于弱化中原文化之需要,将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羽推上了武圣宝座,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在统治者的愚弄下,民众为民族有了武圣而兴奋,一时间关羽庙宇遍布全国城乡,香火旺盛了得。满清统治者的目的达到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文明文化却被亵渎了。关羽大意失荆州,说明其为将之无能。败走麦城,父子双亡,身首异地,其结局如此之惨。关羽怎么能够承载起武圣之誉?将其推上武圣的宝座太难为关羽了。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凡国家强盛之时,均是崇文尚武两大精神文明并重,两大民族美德光大之时。大凡国家衰弱之秋,均属崇文尚武两大精神文明偏失,两大民族美德淡漠之时。初始之偏失,武圣之缺位,尚武精神文明文化符号之模糊,使得中华民族尚武美德暗淡失色,使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每每兵弱将怯,外强凌辱,人民多次陷入灾难痛苦之深渊。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强大,崇文尚武两大民族美德不可或缺。 不能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不能相识中华民族之武圣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错误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错误,不承认错误,不知道错误的原因所在。当发现了错误,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就一定能够改正错误。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读史,尊重历史真实,扯清“邪说辟言”,恢复大秦帝国和秦始皇帝的强亮光环,将扭曲了的历史正过来。中华民族需要武圣,挥去中华民族文明文化史上的雾霾,解开国人千百年来尚武之郁闷历史心结,尊王翦为中华民族之武圣,中华民族崇文尚武两大民族美德一定会大放光彩,中华民族崇文尚武两大精神文明文化巨龙一定会再次腾飞。
武圣王翦: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文化符号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